由《景德传灯录》看禅宗之发展 
来源:苏州重元寺 时间:2023/03/31

【内容摘要】《景德传灯录》由北宋僧人道原所撰,是中国第一部经皇帝钦定由国家颁布流行的禅宗灯史;全书共30卷,36万字之多。记载了从佛教尊奉的七佛到南宗慧能法系的后裔法眼法嗣(贯穿时代),共52世(代)1701人的付法因缘和著名禅师机缘语句并附辑偈、颂、诗、歌等;是一种以禅宗师资传承世次为纲,以记言记事为主要内容的谱录体禅宗史书,为禅宗灯录体著作的始祖。其中对禅宗的形成、建立、发展以及如来禅至祖师禅的变革都做了重要描述。《景德传灯录》对中土与天竺传灯的关联和世次作了肯定的叙述之后,使得禅宗法统更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令后世禅门有法可依、有嗣可承。

 

【关键词】达摩、禅宗、慧能、五家、法眼

 

【作者】常善   寒山学院2016本科生

 

前 言

 

自达摩东来,禅宗在中国发展越千年,时至今日禅宗文化灿烂如星河,其影响力及其价值不可估量,可谓“菩提花开万千千,灯灯相续心印传 ”。而《景德传灯录》是介绍禅宗发展史记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最具权威的记录记载——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景德传灯录》是中国第一部经皇帝钦定由国家颁布流行的禅宗灯史(影响力);特别是“禅宗中国化”的发展记录。《景德传灯录》是以记言为主的谱录体禅宗史书,为禅宗灯录体著作的始祖(地位);灯录是介于僧传与语录之间的一种文体,为禅宗首创。与僧传相比,它略于记行,详于记言;与语录相比,它撷取语录之精要,又按照授受传承的世系编列,相当于史籍中的谱录。由北宋僧人道原编著,北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成书,全书共30卷,36万字之多。记述了从佛教尊奉的七佛到南宗慧能法系的后裔法眼法嗣(贯穿时代),共52世(代)1701人,对中土与天竺传灯的关联和世次作了肯定的叙述之后,使得禅宗法统更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令后世禅门有法可依、有嗣可承;由此可知禅宗之独韵及其法脉传承之独特;生命力之顽强,发展之庞大;思想之圆融,影响之深远。本文通过对《景德传灯录》的学习,来浅析禅宗在中国的形成、建立和发展过程。

 

 一、《景德传灯录》概述

 

《景德传灯录》由北宋僧人道原所撰,是中国第一部经皇帝钦定由国家颁布流行的禅宗灯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成书,全书共30卷,36万字之多。记载了佛祖付法因缘和著名禅师机缘语句并附辑偈、颂、诗、歌等,是一种以禅宗师资传承世次为纲,以记言记事为主要内容的谱录体禅宗史书,为禅宗灯录体著作的始祖。《景德传灯录》从佛教尊奉的七佛到南宗慧能法系的后裔法眼法嗣(贯穿时代),共52世(代)1701人的传承简历和语录,现从三个部分概述如下:


   (一)结构: 

 

1、卷一至卷二:过去七佛及天竺二十七祖

 

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天竺二十七祖:从第一祖摩诃迦叶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还包括二祖阿难旁出末田底迦、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旁出达摩达等22人,共50祖师。

 

七佛名称、从毗婆尸佛至迦叶佛的偈颂,释迦牟尼佛传法于大迦叶时的偈颂(传法偈)、从大迦叶到般若多罗的二十七祖名称和传法偈。

 

2、卷三至卷四:中华五祖及旁出法嗣(禅宗滥觞)

 

中华初祖菩提达摩(天竺第二十八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至五祖弘忍。在六祖慧能之前,一代只正传一人,其他弟子称为“旁出”。著录从达摩至弘忍历代的旁出203人之名,实际仅载录其中31人,其他皆以“无机缘语录”不录。另牛头宗创始人法融作为四祖道信的旁出弟子,载录从法融至慧忠六世及其法系的禅师传录。以北宗神秀作为五祖弘忍的旁出弟子,载至五世相承传录。从中国禅宗发展史来说,从达摩至三祖僧璨是禅宗的史前期,四祖道信及五祖弘忍时期才正式形成作为隋唐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

 

3、卷五:六祖慧能及法嗣(“禅宗中国化”转折点)

 

中华第六祖慧能及其法嗣43人,载录其中19人。慧能两大贡献:一、禅思想的革命:将天竺传来的如来禅与中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浑为一体转变至祖师禅;使得禅宗在中华大地上更富有生命力,是禅宗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转折点。二、传法方式改革:在法嗣传承方面变单线传法为多端弘道,如《景德传灯录》卷五“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标为正嗣。其外藏名匿迹者,不可胜纪,今于诸家传记中略录十人,谓之旁出。”(2)(这里所说的“正嗣”已经不限于一人,而是拥有自己的寺院传法于一方者,其中有广州印宗、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温州永嘉玄觉、司空山本净、婺州玄策、曹溪令韬、西京慧忠、菏泽神会等。“旁出”是姓名事迹不显者,有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吉州志诚、江西志彻等人。)

 

4、卷六至卷十三:怀让法嗣及慧能别出法嗣(临济宗、沩仰宗形成)

 

慧能弟子南岳怀让九世相承及慧能别出二世474人,载录222人,252人不录(仅在目录中载其名而不载其传录)。以南岳、青原二支作为曹溪慧能的正嗣法系,而将神会、慧忠等人的二世以下皆作为“曹溪别出”的法系。南岳—马祖法系的禅师的传录集中载录于此八卷。唐后期马祖的法系兴盛,二三传后出了临济宗、沩仰宗。

 

5、卷十四至卷二十:青原行思及法嗣(曹洞宗、云门宗形成)

 

慧能弟子吉州青原行思六世相承376人,载录260人,116人不录。自石头下经过二、三代至洞山良价、曹山本寂以及雪峰义存时,石头法系迅速兴盛。洞山、曹山法系形成曹洞宗。雪峰门下繁盛,一世嗣法弟子占卷十八、十九两卷,其中有云门宗创始人文偃。卷十九有雪峰弟子惟劲。

 

6、卷二十一至二十六:青原行思法嗣(法眼宗形成)

 

青原行思第七世至十一世相承507人,载录377人,130人不录。(19)雪峰下二世的传录占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两卷,从罗汉桂琛门下出了法眼文益,其法系为法眼宗;云门二世人才济济,多达60多人。这一部分最后二卷所载是青原九至十一世的传录,是法眼下一世至三世,皆属法眼宗。

 

(附表:南宗五宗七家法系图)

 

7、卷二十七至卷三十:禅门达者别录及诸方杂语、广语、赞偈、箴铭

 

记述历代在禅法上有所造诣的僧人和居士的事迹,如南朝梁神僧宝志、善慧(傅大士)、陈南岳慧思、隋天台智顗、唐僧伽、五代布袋和尚等人的传记;著名的有代表性禅师的语录、公案;在丛林间被广泛引用的偈颂、歌赞等。

 

(二)内容:

 

《景德传灯录》特色是“只收编禅宗僧人的传记和语录,严格按照禅法世系编录”;其主要内容为:

 

1、中国禅宗所尊奉的佛祖传承世系、祖师传说与事迹;

 

2、禅宗南宗的形成及发展;

 

3、南宗五家形成与特色。

 

本书对中土与天竺传灯的关联和世次作了肯定的叙述之后,令后世禅门有法可依、有嗣可承。


(三)史料来源:

 

道原编撰《景德传灯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流传于丛林间的语录、文集,还有历代禅师的行录、碑文、塔铭等;对以前诸籍综合取材,并广事网罗,重加组织,为现存禅宗史中最初具有完整规模的一部。因为由宋真宗降诏由身居高位的著名儒臣杨亿、李维、王曙详加刊定,最后又诏入大藏经流传全国,从此便成为谈禅宗源流的典据,在中国佛教史籍中奠定了其权威。


二、禅宗之发展

 

(一)禅之滥觞

 

“禅”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于释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为坐禅目的之思想;至释尊时,始展开远离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槃为目的之禅。中国禅宗则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其滥觞;此为迦叶付法相承之说,也彻底表达了禅宗“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特色。

 

迦叶以后传至菩提达磨共二十八人,即天竺二十八祖。菩提达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将如来禅传入中国。

 

(二)禅宗之成立

 

达摩初来中国,谒梁武帝,然不契机,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如《景德传灯录》卷三:“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达摩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人,慧可立雪断臂,志求佛法,师从达摩6年终得达摩所传心印,并附《楞伽经》四卷,为中国禅宗第二祖。(1)《景德传灯录》卷三:“师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衣)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2)“师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此为传承之信也。后慧可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微潜山东北)。  

 

慧可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微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景德传灯录》卷三“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师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师又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前三祖皆“行无辙迹,动无彰记”,游化各地,其弟子皆行头陀行,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居无定所,继续秉承印度如来禅风之头陀行。传至道信之时,其初也行头陀行,游化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时,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 》修习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景德传灯录》卷三“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怖。师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稍稍引去。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蕲春住破头山。”)。后安居于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又破头山后改称双峰山,故世人又称师为“双峰道信”《续高僧传卷二十六》)30多年,聚徒众近500人,于此接机弘化;主张“坐禅守一”。为了适应众徒生活和修学,便改革单纯依赖布施的头陀生活为农禅自给自足的丛林生活,即要求徒众白天从事耕作,入夜勤于坐禅修习;禅宗丛林制度于此初具模型,为后世之典学。

 

道信又传法于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别立“牛头禅”。法融之下有智俨、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于金陵牛头山之故,世称牛头禅;以“欲得心净,无心用功”为其要旨。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故人们又称其禅法为“东山法门”,传教由《楞伽经》转为《金刚般若经》,其禅法上承道信,又融合《般若经》与《金刚经》的思想,倡导“即心即佛”、“心净成佛”,“息其言语,离其经论”,而不立文字,顿入法界。主张将对禅境的体验完全贯彻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开创了禅宗发展的新阶段,为禅宗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弘忍门下高足有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不得传心。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契佛心印,弘忍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景德传灯录》卷三:“逮夜乃潜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入室。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小大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吾。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能居士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既授衣付何人。师曰。昔达磨初至人未知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授衣之人命如悬丝也。能曰。当隐何所。师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能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

 

慧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景德传灯录》卷五:师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达摩至慧能期间传法,其正嗣独附“法衣”。(达摩传慧可“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慧能鉴于“法衣所在,是非随之”的残酷事实,决定不再传衣(《景德传灯录》卷五:“先天元年告诸徒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变单线传法为多端弘道;传法形式上作了重大变革,而且是“付法不付衣”。

 

慧能将天竺传来的如来禅与中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浑为一体转变至祖师禅;使得禅宗在中华大地上更富有生命力,并成为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禅宗也彻底中国化。其得道法嗣多达四十三人,本书卷五“其外藏名匿迹者不可胜纪”,又柳宗元于《踢谥大鉴禅师碑铭》中说,“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此后更“一花开五叶”,此与初祖达摩付法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颇有暗合之意;此后又衍化为五家七宗:

 

首先分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

 

尔后南岳系再分为沩仰、临济两派,

 

青原系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合称五家;

 

宋代时,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岐二派,合五家称作七宗。

 

《景德传灯录》卷五至卷二十六皆为慧能大师法嗣的求法事迹、悟法机缘语句。后世称其为“东方如来”,足见其贡献之大、地位之尊、影响之深。(《景德传灯录》卷五“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师具戒已。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宿契。”)从达摩到慧能,由天竺如来禅转变为契合中土的祖师禅,可称为中国禅宗之成立时期。(《景德传灯录》卷五:“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师说法利生经四十载”)慧能门人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慧能法嗣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使令南宗逐渐成为禅宗正统,而神秀北宗禅法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三)一花开“五叶”

 

禅宗自菩提达磨六传至慧能,下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巨匠。此二支之传承如下:

 

一、南岳之下沩仰宗、临济宗

 

南岳之下经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至临济义玄,大振禅道,是为临济宗。又义玄之下,经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至石霜楚圆,楚圆传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创黄龙派、杨岐派。另百丈怀海下有沩山灵祐,沩山传仰山慧寂,立沩仰宗。

 

慧能法嗣南岳怀让从六祖蒙受心印,住衡岳般若寺,接化达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马祖道一居首座。马祖于江西龚公山举扬禅法,机锋峻烈,开喝棒竖拂之禅风,世称“洪州宗”。主张起心动念、扬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动皆为佛性,而有“见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说。(《景德传灯录》卷五·南岳怀让禅师:“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

 

马祖门下百余人,以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怀晖、大珠慧海为著。自怀海于百丈山创建禅刹、订立清规之后,禅宗始脱离禅僧寄住律寺之制。百丈传黄檗希运,希运传义玄,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义玄设立三玄三要、四料简、四照用、四宾主等接引学人,其机锋锐利其机锋峻严,门徒众多,蔚成临济宗。

 

三玄:

 

(一)体中玄,指语句全无修饰,乃依据所有事物之真相与道理而表现之语句。

 

(二)句中玄,指不涉及分别情识之实语,即不拘泥于言语而能悟其玄奥。

 

(三)玄中玄,又作用中玄。指离于一切相待之论理与语句等桎梏之玄妙句。

 

三要:

 

第一要为言语中无分别造作。

 

第二要为千圣直入玄奥。

 

第三要为言语道断。

 

四宾主:乃通过师生(或宾主)问答之方法,衡量双方悟境之深浅。

 

四料简、四照用:则是针对悟境程度(对我、法之态度)不同之参学者进行说教之方式。

 

临济义玄接引学人之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常常以棒喝示意学人,其棒喝分作四类:1、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即发大机之喝)

 

2、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即大机大用之喝)

 

3、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即试探性之喝)

 

4、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即包容前三喝的喝)

 

另百丈怀海传沩山灵祐,沩山传仰山慧寂,因灵祐住潭州沩山,慧寂住在袁州沩山,同以全体显现大作用为修行的宗旨,举扬一家的宗风,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创立了沩仰宗。此为“一花开五叶”之第一叶。此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创始人方会。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二、青原之下有曹洞、云门、法眼等三宗。简述如下:

 

(一)、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二)、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禅宗五家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正如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指云门——引者)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点。法眼宗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因《景德传灯录》作者道原系法眼宗法嗣,现将法眼宗别述如下:

 

(三)法眼宗:

 

由清凉文益禅师创立,为禅宗五家之中开宗最后者。因文益禅师圆寂后被谥为“大法眼禅师”,故其宗也被世人称为法眼宗。

 

法眼四机为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

 

1、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

 

2、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

 

3、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

 

4、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法眼思想:

 

与其他各宗相比,法眼宗的禅法很有特色,文益禅师的禅法引人了教门思想(华严思想)文益禅师所著《华严六相义颂》中所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以及《三界唯心颂》中"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宗旨。文益禅师在《十规论》中说:"大凡佛祖之宗,具理具事,理事相资,还同目足"。以禅教不二为宗纲,以“三界唯心”、“万法惟识”论和华严宗的理事关系论为基础,认为理事是圆融的,即是"一切现成"之观点;如同眼睛与手足的关系,互相协同,理事圆融,并非人为安排,本来如此。故而从六祖慧能大师的“教外别传”又返回到了初祖菩提达磨的“藉教悟宗”上来,(颇有溯本求源之意,这对今天的禅宗发展,禅法弘扬是否有借鉴之处?)

 

法眼禅风:

 

文益禅师接引学僧时,注意“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即将参禅者的注意力随时随地引向现在与这里,指示其时刻关注这当下即在的东西。由此形成法眼宗独特的禅风,如《五家宗旨纂要》所概括的:“法眼宗者,则闻者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即其简明之处似云门宗,其秘密之处类曹洞。因此,文益禅师甚为重视“知解”,撰有《宗门十规讼》,对晚唐、五代时期呵祖骂佛、毁焚佛像、不念佛、不读经、不禅定的禅林风气进行批评,并将当时南方禅师中已相当普遍的读经说教之风推向白觉,摄人其法眼轨则。当然文益禅师“援引教法”只是“举扬宗乘”之手段,而不是目的,且教门也未达到与禅门并重的地步。但文益禅师的这些主张,使得一贯轻蔑经教的禅风一转而看重经教,对于禅宗此后的发展,乃至对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文益禅师法嗣德韶继承其风"一切现成"的宗旨,进而推进发扬"佛法现成,一切具足……无欠无余"之特色。再传弟子延寿发挥文益禅师的"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宗旨,乃"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他说"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并著有《宗镜录》一百卷,其诗赋、偈颂达千万字。其影响力远至高丽国。(《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六时散化行道,余力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前后归本国各化一方。”)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对佛教经典尤为看重,并以熔铸经典义理(楞严三昧、金刚般若、圆觉了义、维摩不二、楞伽妙谛、华严法界等教乘菁英)铸其"法眼",而形成了法眼宗独特的宗风。

 

三、禅宗之影响

 

深入研究中国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禅宗,中国佛教是难以承受唐武宗灭法运动打击的。在那次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中,佛教在中国,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几乎全军覆没了。这些宗派,失去了寺庙、寺庙经济和经典文化的支撑,就难以有生存能力(印度后期佛教也是如此)。事实也是如此,唯识、三论、天台、华严、律宗和密宗在那次打击之后就一蹶不振,有的便永远地消失了。只有禅宗,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反而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在灭法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禅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而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这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不包括藏传佛教)。正是因为禅宗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所以才有如此绵长、如此辉煌的发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欧美世界的能力。

 

诸宗消沉,禅宗独盛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禅宗的旗帜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于禅宗在当时没有寺院,寺院经济及经典文献上的包袱,唐武宗灭佛几乎毁坏了全国的寺院和典章文献,但却没有伤到禅宗的一根毫毛;同时,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禅宗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子,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禅宗的这些特点,较其它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

 

巨赞法师在其文集中说:“禅宗在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俊荷受杨岐派禅法,回国弘传。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人渡日,传杨岐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巨赞文集》禅宗史略)

 

结语

 

禅宗在中华大地的形成、建立和发展,使得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传灯录》的撰著和流通,就是其产物之一;虽禅宗核心思想为““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其宗派著作之丰、论言之多,不亚于任何一个宗派;特别是以《景德传灯录》为主的各家“灯录”、“史传”等,因为这是契合时代之需的,文字的记载和传播对后世学人的参考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都知道《景德传灯录》记载的是祖师大德学习的案例,简称为公案,公案描述了每个禅者的不同的开悟因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禅师们使用的不同方法;所以,今天提出对《景德传灯录》的学习和研究,于今振兴禅宗,弘扬禅法,发展禅文化是非常有必要、有作用、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和学习祖师们的智慧、思想、教学手眼等;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禅法教学,是否契合这个时代?

苏州工业园区重元寺出品

 

▍版权声明:

○ 本文部分文字为网络采集,由苏州重元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苏(2022)05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