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寒山拜五台 学子见文殊
5月23日上午,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毕业班一行40人在重元寺监院、寒山学院副教务长妙生法师、毕业班班主任延正法师、演心法师的带领下从苏州重元寺出发参访山西五台山竹林寺、龙泉寺、南山寺、普寿寺、碧山寺、黛螺顶、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五爷庙、太原白云寺,受到诸山法师们的热情接待。参访团一行首先进行了寺院巡礼,参观各寺院特色建筑和人文以及富有年代感的设施给参访团留下深刻的印象。巡礼后,法师与参访团一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执事法师就寺院创新管理、时政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等方面向寒山学子们进行了介绍和分享。双方也就寺院学修体系、教育教学的规划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5月23日(农历四月十二日),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学僧们冒雨启程,奔赴五台山开启智慧之旅。
5月24日上午,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妙生法师、延正法师、演心法师带队毕业参访团一行40人参谒妙江大和尚。大和尚在客堂与来访的法师们进行了亲切地交谈。交谈后,宾主互相赠送了礼品,并合影留念。
五台山碧山寺的义宁法师、义素法师陪同参访团参加了拜谒。
妙生法师·介绍
尊敬的妙江长老,诸位法师:
我们是寒山寺的两个毕业班,一个是本科班,一个是专科班,七月份就准备毕业了。此次是毕业参学,也是奉我们寒山寺秋爽大和尚之命来五台山朝礼。我们此次来五台山,主要是两个目的:第一、是来朝礼文殊菩萨的圣迹。马上诸位学僧们要毕业了,也是希望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希望在以后的佛法道路上,能够顺利;第二、是来拜访我们山西的佛教领袖、我们大圣竹林寺的上妙下江大和尚。我本人是2011年大和尚的戒子,当时在永清寺受的戒,时隔十年,又再次见到戒和尚,也是倍感亲切。下面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恭请我们尊敬的上妙下江大和尚为我们做精彩开示。
妙江大和尚·开示
尊敬的各位未来的法师:
虽然你们现在是学生,但即将毕业了,将来就是法师了。刚才听了妙生法师的讲话,知道我们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学僧是来朝拜五台山的。这也是五台山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大的僧团集体到来。当然每年都有不同的团体组队来朝山,可是我们学僧组织的朝山团体,特别是出家僧众团体,有这么大的规模,这也是我们佛教界的一个创始,值得赞叹!
来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这不仅是我们学僧应该来,过去的那些高僧大德几乎都要来朝五台山的。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称为千佛之母、诸菩萨之师,你们刚才到文殊殿拜的那个文殊菩萨像,那就叫千手千钵文殊。祂代表啥呢?就是象征一千尊佛都是文殊菩萨给授的衣钵。这也和我们学生毕业时,都得需要校长给颁授毕业证书是一样的。诸佛成佛也得凭智慧,有智慧才能成得了佛陀。所以各位来朝五台山、朝四大名山,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佛教徒,是必须要来的。
.....
所以同学们,各位法师们,要珍惜这一段时间,人生是短暂的。我来五台山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二十多岁,现在这都七十了。这一生是很快的,大好的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要珍惜时光,不管在五台山停留的时间长短,要用心学习,用心礼拜!这里“日有一万菩萨绕清凉”,各位这可都是菩萨呀!都是在这一万的数字里呢,我们没出这一万以外,所以人人都是菩萨。菩萨才能来看菩萨,菩萨才能来朝拜文殊菩萨呢!
阿弥陀佛!
妙生法师带领学僧一同礼拜建于明弘治年间的释迦摩尼佛舍利古塔,绕佛塔三匝,回向十方法界有情。
过堂
龙泉寺, 俗称九龙岗, 位于台怀镇西南10 余里的小车沟村的九龙岗山麓,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寺东有泉,清澈见底, 甜似甘露, 谓之龙泉。寺依泉名, 故称。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原为杨家将的家庙。明朝时重修,民国年间,普济和尚的弟子在此为其修筑墓地, 进行扩建, 历时14 年之久, 创立了豪华庞大的龙泉寺。寺内建筑均为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遗物。
“石雕艺术,精妙绝伦” :龙泉寺的石雕建筑最多、最繁、最佳, 世所罕见。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很大,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
普寿寺坐落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台怀镇中心地带,东靠玉带般秀丽的清水河,西倚灵鹫样壮美的菩萨顶,南近耸立云端的大白塔,北望“华北屋脊”的叶斗峰。俯观其形如莲花蕊,仰视其势如狮子吼。
一圈红墙,隔开外界纷扰;寺门微闭,谢绝游客到访。在五台山众多的寺院中,低调的普寿寺向来引人注目。因为,亚洲最大的女子佛学院——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就建在这个神秘的寺庙内。歌手李娜就是在普寿寺剃度出家的。它成立于1992年。1998年,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该学院隶属于中国佛学院,更名为“中国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
碧山寺,五台山的十方丛林
在台怀众多金碧辉煌的名寺对比下,位于台怀镇北面的碧山寺并不是一座“第一眼”寺庙,它的外观看起来十分普通,却有着五台山寺庙中诸多的独一无二之处。这座始建于北魏年间的寺庙是五台山地区最早建成的寺庙之一,见证了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史。
萧然古涧边
碧山寺于北魏初创,因位于北台之下的华严谷中,原名北山寺,明代僧人镇澄曾有诗句描写此地景象:“日落北山寺,萧然古涧边。”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是够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北端的山路略缓而斜,南端的山路为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基本是直上直下。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伫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传说在五台山大朝台一次,代表着前世五百年的修行才换得一次机会,乾隆五次大朝台,均无一次成功,这才有在黛螺顶小朝台之说。
昌善大和尚为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毕业学僧参访团一行作了慈悲开示。昌善大和尚首先代表黛螺顶全体僧众对参访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昌善法师以“文殊菩萨的精神”为大家作了进一步的开示。
昌善大和尚在开示中讲到:文殊菩萨,也称智慧菩萨,经中记载文殊菩萨过去世早就成佛,但一佛出世,千佛助化,在释迦牟尼佛时期,文殊菩萨现菩萨像。经典又载,文殊菩萨为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智慧为母,这也是表法的。我们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智慧,如果我们懂得运用智慧做事,以悲智双运应用在生活当中,这体现的就是三大菩薩的精神。“智慧、慈悲、双运当然就是一种行动”。四大菩萨其四种精神是表法的,文殊菩萨表智,普贤菩萨表行持,观音菩萨表悲心,地藏菩萨表愿力,智悲愿行。而五台山文殊菩萨为首,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智慧,智慧是前提、是开端、是第一,单有智慧还不够,还要去落实到行动当中,在行持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悲心,更需要有愿力。大家来五台山都是具有福德因缘的,来这里多拜拜文殊菩萨,祈愿文殊菩萨加持大家开大智慧,得大自在。最后,祝愿大家此次五台之行,身心愉悦,身得清凉,心得清凉,身得自在,心得自在,时时观自在,天天妙吉祥!
随后,昌善大和尚为大众详细介绍了五台山黛螺顶的历史、及其“小朝台”的缘由和故事及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对世界的影响。朝拜后,大家在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
在五台山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传为方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居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
菩萨顶的寺名叫“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寺”。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真容院”,这个称谓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寺建成时,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来,请求建寺的高僧讲述文殊菩萨的真容,高僧说:“佛法无边,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于是他们共同祈求菩萨显身,七天后,忽于云际显现金像,逐图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称真容院。
在清凉圣地五台山中,有大大小小近百座寺庙,
而在寺庙间有一座塔特别显眼,蔚为壮观,
这就是被人们所称的
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
大白塔,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据传此塔是舍利子塔,
地宫放有释迦牟尼真身头骨舍利,因此得名。
它是圣境五台山的标志,更是虔诚佛教徒的向往!
塔身为高50余米的实心修筑,
通体洁白,直指蓝天,一览五台之慨。
塔顶为金光闪闪的风磨铜宝瓶,
宝盖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块铜板围成,
流苏由三十六块垂檐铜板组成,每块铜板长过二米,宽近一米,
下面吊着三个铃铎,共计有二百五十二个。
从四方往来的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
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
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
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每年每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从四方赶来五台山,
轻抚塔下的经筒,仰望圣洁的白塔,
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和祈愿,
无论是谁,是修行者,还是世俗人,
或多或少的希望能在大白塔下有所收获,
许愿的想要佛法加持,修行的想要有所顿悟。
不管人们在塔下绕了多少圈,
念了多少佛号,布施了多少钱物,
走时仍然依依不舍,没有尽兴,
总是觉得自己是否做的不够多,不够好,不够圆满。
是否有更如法的方式,
让佛陀的法身常伴左右,
方便礼敬佛陀法身,积累功德,
利益生活、工作和修行?
千百年来,去五台山朝圣的人都知道朝礼五台山必去五爷庙。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其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
五爷庙及其传说的由来
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据说五台山地区以前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
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
但文殊菩萨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相传五爷是东海老龙王第五子, 名字叫圣衍。)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
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五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恐。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多了。
据说,佛、菩萨本来是不喜欢看戏的,可是五爷却喜欢看戏,故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惟一一座像样的戏台,专门给五爷唱戏。
由此看来,五爷就是与众不同,但究竟有哪些神灵显赫的事例?传说,这座龙王殿建于清代,到了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五爷嫌殿小又嫌殿旧,于是在同一天的夜里,给塔院寺方丈和当地甲长托了一个内容完全一致的梦,梦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镀金身。否则,五爷震怒,降灾四方”。
现今这座龙王殿,是五爷托梦后重建的,由原来的卷棚顶(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种,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为重檐歇山顶;殿三楹,由于地盘较小无法扩建五檐,但为了满足五爷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个套殿,算是扩大殿宇 ;为了讨好五爷,并在柱础、雀顶、栏额、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龙、凤、狮、麒麟、花卉、人物等图案剔透镂刻而成,富丽堂皇,大放异彩。
五台山殊像寺是文殊菩萨祖庭,寺内供奉着五台山最大得文殊菩萨。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专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之后,殊像寺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
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狄村和王家峰两村之间有条街叫南十方街,靠近双塔南路处有一千年古刹——白云寺,也叫南十方院。历史上这一代叫红土沟,四十年前还是沟壑纵横岗峁起伏,而今已被高楼大厦所抱裹。白云寺可不简单,现为太原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太原市规模较大的佛教道场。因寺在太原古城的南向,故称南十方院,十方就是佛教称的十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白云寺建于唐,历代多次增修,到明崇祯十三年(1640)建净业庵,后更名清凉寺,清康熙二年(1663)天泽和尚建大雄宝殿,落成后取名“白云寺”。乃取自当年飘浮在狄仁杰头顶上的白云停留在红土沟上空的传说。
拜访名山古寺,聆听法师开示;走近先烈故里,学习爱国精神;游览奇山险峻,感受山河万里。至此,历经七天六夜,2021年江苏佛学院寒山佛学院第六届本科班暨第十五届专科毕业班参学之旅圆满完成。
苏州工业园区重元寺出品
▍版权声明:
○ 本文部分文字为网络采集,由苏州重元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苏(2022)0500009